关于印发新修订的《滁州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8-07-26 08:54 作者:事业单位管理科 来源:滁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阅读: 字体【  

关于印发新修订的《滁州市军队转业干部

安置暂行办法》的通知

滁办发〔20135 

 

各县、市、区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滁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苏滁现代产业园,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滁州市城市职业学院:

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促进军民团结和社会稳定,根据国家、省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根据市委、市政府意见,对原《滁州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滁办发〔201014号)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滁州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共滁州市委办公室

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73
 滁州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中发〔20013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意见》(中发〔20078号)、《关于改进计划分配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办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国转联〔20121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关于认真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通知》(皖发〔20072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军队转业干部(以下简称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军队建设服务的方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四公开、一监督”制度,坚持以工作需要为主、兼顾本人意愿,坚持与地方人事制度改革相协调,坚持指令性分配与竞争性、专业性选岗相结合,做到以用为本,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第三条  各级党政群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包括超编单位)要积极接收军转干部,在每年底申报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计划时,一并申报军转干部安置计划。市、县(市、区)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小组办公室会同本级编办,按安置岗位党政群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低于10:1的比例,统筹拟订本级安置计划,经本级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小组审核后,报本级党委、政府审批。

第四条  省下达到驻滁中央和省部属单位的安置计划,统一纳入选岗范围。

第五条  对实施公务员法管理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超编接收的军转干部,准予公务员和参公人员登记,财政单列供给;对事业单位超编接收军转干部的,按照实际接收的军转干部人数,财政相应增加人员工资总额。

 

第二章  安置地点

 

第六条  军转干部一般由其原籍或入伍时所在县(市、区)安置,也可以到配偶随军前或者结婚时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未婚的军转干部可以到其父母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

第七条  军转干部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在市直安置:

(一)正团职(含文职正处级)以上干部;

(二)本人从市直(原地直)单位入伍的;

(三)配偶户口在市区,且为市直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含中央和省部属单位)在编人员的;配偶随军前户口在市区,且随军前为市直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含中央和省部属单位)在编人员的;

(四)配偶户口在市区满2年以上,且为市直单位(含中央和省部属企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员工的;

(五)配偶已随军且随军前或结婚时户口在市区的正营职(含文职正科级,技术10级,下同)以上军转干部;

(六)配偶已随军且常住户口在市区满2年的滁州市区内驻军正营职以上军转干部。   

第八条  属于县(市、区)安置的军转干部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照顾到市直安置:

(一)在部队获二等功以上奖励的;

(二)在边远艰苦地区或者从事飞行、舰艇工作满15年的。

 

第三章  安置方式

 

第九条  正团职以上军转干部由市委组织部提出安置意见,报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确定。

第十条  市直副团职(含文职副处级和专业技术9级,下同)军转干部按照考核积分排序,采取依次单向选岗的办法安置。营职(含文职科级、专业技术10级,下同)以下军转干部按照考核、考试合成成绩(考核分占70%,考试分占30%)排序,采取双向选择、两轮选岗的办法安置。

军转干部考核积分或考核、考试合成成绩相同时,依次按职务、军龄、任职年限、学历、奖励排序进行选岗安置。

第十一条  县(市、区)副团职及以下军转干部由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两轮选岗或其他符合军转干部安置政策的办法妥善安置。

 

第四章  考核考试

 

第十二条  考核

考核计分以本人档案记载为依据,奖励、处分必须有登记表,无登记表的无效。边远艰苦地区工作必须有部队师以上政治机关证明。考核加分或减分所涉及的证书、材料,凡经查实属弄虚作假的,一律取消当事人的选岗资格并追究相关责任。

(一)考核加分标准

1.职务计分。排职(文职办事员、技术14级)计50分;副连职(文职一级科员、技术13级)计55分;正连职(文职二级科员、技术12级)计60分;副营职(文职副科级、技术11级)计65分;正营职(文职正科级、技术10级)计70分;副团职(文职副处级、技术9级)计75分。既担任行政职务,又有技术级别的,以最高职务或级别计分。

2.军龄计分。军龄每满一年计1分(满半年不满1年按1年计分,不满半年不计分)。

3.任职年限计分。任现职满三年的计2分,三年以上(不含三年)每满1年计1分,满半年不满1年按满1年计分,不满半年不计分。任职年限计分最高不超过6分。

4.学历计分。大专毕业计5分;大学本科毕业计10分;硕士研究生毕业计15分;博士研究生毕业计20分。同时具有两个以上学历的,以最高学历计分。

5.奖励计分。1)立功计分。立三等功一次计5分;立二等功一次计15分;立一等功一次计30分;战时立功加倍计分;集体立功不计入个人计分。(2)综合表彰计分。受省部级或大军区级或大军区级司、政、联、装联合表彰一次计15分;被中央军委或四总部联合表彰一次计30分。(3)因同一事迹获不同档次奖励的,按最高档次计分;因立二等功以上奖励照顾到市直安置的,其二等功以上奖励不再计分。

6.照顾计分。1)在边远艰苦地区或从事飞行、舰艇工作的,每满1年计1分;既在边远艰苦地区又从事飞行、舰艇工作的分别计算;因在边远艰苦地区或从事飞行、舰艇工作满15年以上照顾到市直安置的,其边远艰苦地区或从事飞行、舰艇工作年限不再计分。2)参战(维和)计5分。3)因公致残。三等乙级计5分;三等甲级计10分;因战致残加倍计分。

(二)考核减分标准

1军纪处分。警告一次减5分;严重警告一次减10分;记过一次减15分;记大过一次减20分;降职(衔、级)一次减30分;撤职一次减40分。

2党纪处分。警告一次减10分;严重警告一次减20分;撤销党内职务减30分;留党察看减30分,开除党籍减40分。

3因同一问题受多种处分的,以最高的处分减分。

第十三条  考试

营职以下军转干部考试工作按照省统一部署,由市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考试采取闭卷的形式进行,考试成绩通过一定形式予以公示。

 

第五章  家属安置

 

第十四条  军转干部家属是党政群机关在编人员的,由军转部门根据有关政策和本人实际情况提出安排意见,经市、县(市、区)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小组研究后进行随调安置。军转干部家属是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200611日以后入编事业单位的军转干部家属,必须是通过公开招聘的,且在驻军所在地事业单位工作满2年以上),经军转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调查核实后,进行随调安置。滁州市行政区域内的军转干部家属不作随调安置。

第十五条  其他军转干部随调家属安置,采取经济补助和发给一次性就业补助费,由本人自谋职业的办法进行安排。经济补助每人5000元,一次性就业补助费按随调家属参加工作的年限,每满1年给予1个月接收地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6个月以上不满1年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按半年计算),一次性发放到位,所需经费由安置地政府负责解决,军转办具体承办。自谋职业的随调家属,发给《安徽省就业失业登记证》,享受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有关再就业扶持政策。

第十六条  在原单位参加失业保险的军转干部随调家属,其失业保险关系及相关费用按国家有关规定转移后,由迁入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迁入地的标准按月发放失业保险金。已参加养老、医疗保险的军转干部随调家属,可持社保关系转移凭证,以个体劳动者身份按接收地政府有关规定办理养老、医疗保险参保接续手续。

 

第六章  安置纪律

 

第十七条  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在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小组领导下,由市、县(市、区)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干部管理权限组织实施,市、县(市、区)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无条件接收计划分配的军转干部,并按照政策规定妥善安置。

第十八条  对因拒绝接收军转干部造成未完成安置任务的部门和单位,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编制等部门缓办其人员调动、录用和机构编制等审批事项;对经疏导仍然坚持拒收的部门和单位,按《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办发〔200925号)追究责任。军转干部必须服从选岗规则和组织分配,对拒不服从选岗规则和组织分配的,按规定退回原部队处理。

第十九条  对单位和个人的违规行为,纪检、监察部门将按党纪、政纪追究有关责任主体责任。

 

第七章     

 

第二十条  本办法安置条件、考核计分中所涉及到的军转干部及家属的工作时间、户口、学历、军龄、职务、任现职时间、获奖、处分等时间的计算,均截止到转业当年的331日。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10年印发的《滁州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小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