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三公里”就业圈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2022-11-21 16:10 作者:人社局站管 来源:滁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阅读: 字体【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完善城乡统筹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扩大服务供给,创新运行机制,打造三公里就业圈,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就业服务,促进供需精准对接,线上线下服务同步联动,加强和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推动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助力共同富裕,为建设新时代美好新滁州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工作目标

以城镇社区三公里范围内的劳动者、小微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建立政府主导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线上线下联动的公共就业服务模式,打造线上就业E线下就业驿站的服务模式,通过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就业服务,促进供需精准对接,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达到三公里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实现就业的工作目标。2022年,实现所有社区100%开展三公里就业圈工作制度,40%的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202355%的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202465%的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2025年达标率超70%

三、实施步骤

调查摸底阶段20226月底前各县市、区组织开展调查摸底,全面摸清辖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基本情况及服务能力,灵活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服务对象数量及分布情况,重点服务对象就业创业情况及经营实体招工用工等情况,加快推进我市三公里就业圈工作。

推进实施阶段20226-202212各县市、区结合工作实际和本地特色,加快推进本地区三公里就业圈工作。6月底前,面向社会遴选三公里就业圈的运营机构和监理机构,组织三公里就业圈业务培训; 12月底前,实现全部社区100%建立三公里就业圈工作制度,40%的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

全面推广阶段20231-202312总结工作经验,稳步推广三公里就业圈工作制度,将三公里就业圈纳入本地就业工作整体安排,实现202355%的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

示范引领阶段20241-202412在全市范围遴选一批试点工作成效好、示范性强的社区,加强宣传引导,树立工作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现202465%的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

打造品牌阶段20251-202512202570%以上的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巩固提升三公里就业圈服务质量和能力,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达到三公里 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实现就业的工作目标,打造滁州市三公里就业圈特色品牌。

四、主要内容

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创新服务供给模式,向社会组织、企业、机构等社会力量购买公共就业服务。各县市、区通过公开招标、委托等方式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运营三公里就业圈,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就业服务供给。依托现有零工驿站平台、智慧就业服务平台或第三方自建系统,采取市场化运营模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二)入驻基层社区构建服务网点。运营机构入驻城市街道社区等基层服务场所,根据社区行政区划面积、经营实体分布、劳动年龄段人口数量、就业服务需求等制定服务方案。线上主要由运营机构依托网站、手机应用软件、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社区群等渠道进行宣传;线下主要由运营机构根据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街道人社站所、基层社区工作实际,通过在居民小区出入口、楼道口等人流量大的场所张贴宣传标语、海报,设立宣传站点、开展集中宣传活动等方式进行推广。

针对服务模式组织业务培训。市人社部门负责统筹安排三公里就业圈业务培训;各县市、区负责牵头组织开展培训工作;运营机构负责承担具体培训事宜。面向各级人社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街道、社区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线上服务平台管理使用、大数据分析运用、线下服务宣传推广等相关业务培训。面向经营实体和求职者进行招聘岗位设置发布、求职简历制作上传、职位搜索、岗位对接等相关操作指导。

走访经营实体开发就业岗位。运营机构配备专业人员,组建专业服务团队,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调查、大数据筛选等多种方式,摸排辖区内用人单位特别是互联网+”新业态领域经营实体招工用工需求。采集经营实体营业执照等信息,验证合法资质,引导符合条件的经营实体入驻线上服务平台,发布招聘岗位信息,鼓励符合条件的经营实体开发公益性岗位、就业见习岗位等各类就业岗位,协助符合条件的经营实体申请享受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就业政策,提供供需对接、常态化招工用工指导等服务。

对接求职人员开展就业服务。运营机构配合街道人社站所、基层社区引导辖区内求职人员注册系统账号、登记就业需求,根据需求精准匹配相关就业政策服务,定制个性化就业服务。线上主要由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街道人社站所、基层社区通过手机短信、微信等渠道点对点推送符合服务对象需求的就业岗位及就业政策服务信息;线下主要由运营机构根据基层社区工作安排,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访谈等方式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岗位推荐等就业服务,促进社区求职人员尽快实现就业。

摸排重点群体实施就业帮扶。充分发挥安徽省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大数据资源优势,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街道人社站所、基层社区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基本情况、当前就业状态等进行跟踪了解,动态更新系统台账;运营机构配合街道人社站所、基层社区对就业困难人员、登记失业人员技能水平、就业需求等进行分析摸排,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运营机构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实施就业援助,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五、政策支持

稳定就业服务补助。对运营机构组织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并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6个月以上;或签订6个月以上劳务协议、购买人身意外保险6个月以上,且在安徽省智慧就业服务平台中进行就业登记或劳动用工登记备案,根据就业人数,由就业补助资金给予运营机构稳定就业服务补助,具体补助标准和范围按照安徽省购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指导目录执行。服务同一名劳动者多次、或不同岗位稳定就业的,补助次数每年每人不超过一次。

灵活就业服务补助。对运营机构组织重点群体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实现就业,从事有稳定收入的劳动、连续3个月以上,月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且在安徽省智慧就业服务平台中进行就业情况记录,根据就业人数,由就业补助资金给予运营机构灵活就业服务补助,具体补助标准按照安徽省购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指导目录执行。服务同一名劳动者多次、或多岗位灵活就业的,补助次数每年每人不超过三次。

就业援助服务补助。对运营机构引导经营实体开发公益性岗位,组织公益性岗位对接,服务就业困难人员到岗就业,且在安徽省智慧就业服务平台中进行公益性岗位开发、就业登记、劳动用工备案、就业服务等情况记录,由就业补助资金按规定给予经营实体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对运营机构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根据就业人数,给予运营机构就业援助服务补助,具体补助标准按照《安徽省购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指导目录》执行。

示范街道社区补贴。对市、县认定的三公里充分就业示范街道乡镇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由就业补助资金给予街道乡镇或社区一次性补贴,具体补助标准按照《安徽省购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指导目录》执行。同一社区多次被认定为示范街道、示范社区的,可多次享受补贴。县级示范街道、示范社区认定及补贴办法由各县市、区根据实际确定。

购买第三方监理服务。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购买第三方监理服务,对三公里就业圈建设运营情况进行总体监控审核,重点监控运营机构使用相关数据资源和服务资源的规范性;对各类用户个人隐私保护的有效性;提供服务和开展活动与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功能的关联性;发布岗位信息的准确性;反馈就业情况的真实性等。提高就业补助资金使用绩效,规范三公里就业圈运行管理。

六、工作要求

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各地要把开展三公里就业圈工作作为促进新就业形态就业、服务新兴领域实体发展、为群众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过问,分管负责同志靠前指挥,明确专人负责,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

夯实工作基础,用好服务平台。各地要组织力量全面排查本辖区灵活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登记失业人员以及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等重点服务对象信息,及时录入安徽省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并动态更新维护数据,建立完善全市统一的劳动力资源数据库。运营机构自建系统应主动对接安徽省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实现用工信息共享,人员就业失业信息实时传送。

细化工作方案,落实政策措施。各地要因地制宜、科学推进三公里就业圈工作,要分解任务、传导压力,积极扩大覆盖面,切实提高圈内就业服务精准度,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对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平台和第三方运营机构在推进三公里就业圈工作中提供的各类就业服务,按照安徽省购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指导目录执行。

加强督导调度,及时反馈情况。各地要将三公里就业圈作为民生工作重要内容。强化三公里就业圈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推荐认定三公里充分就业示范社区的重要指标,市政府对县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广泛开展三公里就业圈民生政策的宣传解读,强化督导和指导力度,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向市局反馈工作进展、典型经验做法、取得成效等相关情况。